村网通总站 模范村 309416.nync.com 欢迎您!
天柱山是中华名山,雄奇俊秀、群峰兀立、主峰突出、层次分明,高山平湖、幽涧清泉、巨潭飞瀑、蔚为壮观;天柱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皇家昭祀、登临膜拜、咏唱勒石、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茂,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遗产。
天柱山的摩崖石刻,便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珍贵遗存。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布衣百姓在游历过程中,为天柱山的美有感而发,挥毫泼墨,刊崖刻石抒情言志,以存久远。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优美的自然风光的一种影射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汇聚。天柱山的摩崖石刻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灵感悟性。体量最大的摩崖石刻位于山麓的山谷流泉,这里现存唐至民国题刻300余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是天柱山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柱山作为中华名山最好的历史见证之一。2001年该处石刻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赏山谷流泉这些石刻,我尝试着从史籍中查找石刻作者的游踪,既为天柱增色、更为留存史料。今天我要介绍两位武将:南宋的周虎和清初的金抱一。他俩都是通过武科举的层层选拔,校场神武,殿试春风,中了头榜,被皇帝钦定为武状元,从此步入将官之列。他俩都是为保国安民作出贡献的国之良将。他俩都在天柱山留下纪游石刻。周虎没有在天柱山为官,金抱一则统兵驻守天柱山达4年之久。
周虎,(1170——1232年)字叔子,原籍临淮(今安徽凤阳东部淮河南岸一带),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殿试武举第一名。周虎由此步入仕途,先是出任皇帝侍卫兼武学教师,后任光州(今河南淮河以南)、楚州(今江苏淮河以南)、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一带)的守将。曾出使金国,开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金兵围攻和州。周虎守和州。时城中守兵不足2000人。面对强敌,周虎临危不惧,沉着镇静地激励将士,誓死守城。一月中作战30余次,杀金将十余人,毙敌无数。金兵受重创败退,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周虎也因拒敌有功受到皇封。1227年,周虎挥毫写下“止泓”两个大字书赠赵希衮。赵希衮是宋宗室,时任安庆知府,府衙就在潜山县城。“止泓”?字面理解是对天柱山灵泉秀水的“叹为观止”;也是周虎言不妄发,行不妄动,不骄不躁,干练稳重的大将风范的生动写照。此刻在山谷流泉中段东岸临溪石壁上,右起楷体横书,大字通刻65×125厘米,下款为右起4行小字隶书“临淮周虎为冀邸赵希衮书宝庆丁亥闰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荣摹”。幅高55×37厘米。“止泓”两个大字字体雄厚博大、沉着方正,笔力遒劲、结体安稳。周虎晚年居苏州,《苏州府志》称赞他“有大将气,功在江淮、忠节罕比,而文词瞻敏,尤善大字,名重一时”。今苏州仍有周将军巷、状元坊等老地名。
金抱一,生卒年不详。据清《上元县志》,金抱一原名汝阶。梦神授以今名。顺天府苑平县(今北京丰台区)人,祖籍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顺治六年(1649年)武状元。初任皇上侍卫。后任山东参将(三品统兵官),驻防颜神镇(今山东淄博博山区一带)。顺治十七年(1660年)到任潜山协副将(协是清军的编制单位,协守要地;副将即副总兵,是从二品的统兵官)。清《潜山县志》称其“才兼文武,德恰兵民。练兵马,则壁垒改观;爱士卒,则甘苦同受;”。金抱一是康熙三年(1664年)离任的。离任之际,金抱一与三祖寺住持东源和尚话别,在山谷流泉刻下“清泉一条线,来自山中涧。自右而成流,源头不改变。甲辰仲春同东源和尚游金抱一弁氏”。弁氏意即底级军官,是金抱一的自谦。此刻在石牛溪石谷上,楷书6行。从右直读。行体方正,笔画平直。除了刻石纪游表深情,金抱一还为天柱山做了两件实事:办学与建庙。金抱一虽是武将亦有儒生本色,在军事之余能爱惜民生,投戈讲艺、创办书院。他与潜山知县常大忠捐俸建“三立书院”,“倡明圣学,开启民智”。三立书院在县城北门皖伯祠后,存续了两百多年。金抱一还笃信佛教,在天柱山建庙还愿。他看中背靠峰雄天下的天柱峰,位于三祖祖庭西北7里的一处幽谷。在此幽谷购置山林、田地。建好庙宇,迎来高僧,定好“及第庵”名。金抱一亲题一偈于门额“斯地胡为名及第,选官选佛悟同然。及乎及第真空后,天上人间月一圆。”这个偈子解释了庵名的由来,阐述了作者对禅机佛理、佛法人生的理解。及第庵的创建丰富了天柱山的宗教文化。清末及第庵被战火毁,原貌无存。后信众在原址重建。现庵中珍藏门额残石,其中“金抱一题”仍清晰可见。金抱一晚年居南京。
两位武状元留下的石刻,见证了他们与天柱山的缘与情,石刻具有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是天柱山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石刻留下了两位武状元对天柱山山雄水秀的由衷赞叹,也留下了旧时代武状元的家国情怀。
(作者:聂六九 编辑:李冬霞)